对于汉王的小动作,晋王是气得咬牙,可深思过后,她又释然了。
这又能怎么办呢?
设身处地来想,陆成安留在京城确实是一个好去处,这几乎是确保了陆成安的安全性,不用顾虑再出现像关中之乱的情况,担心他卷入其中将自己的性命送掉了。
但是晋王现在非常有上进心。
陆成安回到了京城,晋王却不想回到京城当笼中自缚的燕雀。
换位思考,陆成安回到京城了,混乱的时局谁来处置?
她们皇女不出来办事,就看着大晟土壤上的一切就这样烂掉了吗?
任何一个可以预知到未来,还有雄心壮志的君王,都不可能被眼前一时的安乐遮蔽双眼。
而且大晟越是混乱,局势越是动荡,就越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可以为自己博取名声。
自己完全可以参与到各项事件里,在父皇面前取得好感。
模拟推演的次数越多,晋王越来越不怕事,越来越不畏惧做事,相反,她只怕自己什么事情都没做。
简单来讲。
晋王宁愿做错,也不愿意什么都不做。
再者……虽说你拼尽全力去改革也未必能让大晟王朝转危为安,但你完全不做,就这样看着,大晟肯定是一路烂到底的。
晋王是真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使得父皇对她刮目相看的。
“也好,成安回到了京城,他也跑不到哪里去。”晋王心道。
如今的晋王倒是不怕陆成安会跟着别人跑,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晋王还有为英在。
主要苏为英去找他这个爹爹,你说陆成安能不认这个儿子么?
再加上苏为英能说会道的一面,她晋王这些日子也没少找准时机就展露自己的能力。
只要有为英这根线在,那么她和陆成安之间就断不了。
这才是晋王敢于放手去做事的原因。
陆成安是跑不了的。
你汉王再有什么天大的说辞,都比不上一个背后灵在陆成安旁边吹耳边风。
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崽子,何况木已成舟,这崽子成了一个既定事实。
再者,汉王就算是将陆成安带回了京城又能如何,在京城还有宁王……还有燕王,你不会真觉得她们俩很好对付吧?
燕王呆是呆了点,可她一旦不讲道理起来,那是神仙来了都挡不住。
有你汉王享福的了。
但这件事情,还真是晋王想多了,她将汉王想得过于斤斤计较。
汉王的想法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她单纯就是更高程度上的保证陆成安自身的安全。
而且她认为陆成安在京城,他提出来的那些策令来治理朝政,远比他出去带兵打仗要重要的多。
有她主内,再有父皇的威望,这些策令并不难以实现。
要是能够得到宁王的辅佐,晋王还能替她把持整个边塞的安危,将整个边军的练度提上去,根治边疆地区的腐败问题。
汉王觉得这样的大晟才能说是真正地走上正轨。
至于陆成安的归属,汉王认为这件事情不在她,更在于陆成安自己,在于父皇的选择。
与其成日惦记着这些,不如多提升自己,整日没脸没皮地抢男人,跟泼妇又有什么区别?
父皇征召陆成安的奏折很快就落到了关中这边的衙门。
汉王却不着急随同陆成安一起踏上回到京城的道路,而是先安顿好关中内部涌动的人心。
如今,汉王和晋王都是那种思维极其成熟的君主,各自都有各自的思路去应对不同的情况。
就这么说吧,当秦王知道大晟王朝最大的世家大族是自己的时候,她是深思,然后意识到了深深的震撼,发现了给这些大族撑腰的人其实就是自己的父皇,顿生一种无力感。
但晋王要是知道这个,她不会感到丝毫的震撼,反而会理所当然地更加鞭挞这些大族。
我最大,你们都得给我当狗!!!
所以思维不同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事情也大多都是不同的。
在‘妥善’解决关中韦氏的叛乱以后,晋王已经在准备物色新的人开刀了。
汉王就得留下来,让她适当的消停一下。
保持一定的克制。
她可不想让晋王再弄出个关中二叛,三叛,四叛。
你可以猛打这些人,但你要有绝对的实力再猛打,你现在干出来的事情,那可不就是给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晟王朝再加把火么?
陆成安看到汉王和晋王在衙门里因为一件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各自争论自己的对错,感觉到了什么叫生来的相性不合。
换个说法,汉王是温和派,那晋王是绝对的激进派,宁王就是两边都站的摇摆派。
态度比较温和宽厚的碰到遇事不决全杀了得了的,还真是烈火碰到寒霜,谁也不放过谁。
至于陆成安的想法,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