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淞沪战场上,那些德国军事顾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这次会战被国际社会,尤其是日本人,称为“德国式战争”。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德国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军火供应国。德国军事顾问在提高中国军队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仍按照之前的协议,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德国军事顾问团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德国这样做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但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赢得了中国的极大敬重。
在这些德国军事顾问中,法肯豪森将军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位。他曾在日本东京担任德国驻日使馆武官,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
在中国,他分析了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战略部署,提出了中国政府军的作战方案。
他不仅为国民政府应对华北危机提供了对策,还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制定了总体战略。
在他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中,他建议将主战场移至长江流域,因为华北平原无险可守,而上海和江浙地区河湖密布,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却有利于中国的轻装备部队。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采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在他的持久抗战的战略构想中,沿海地区不应过早放弃。首先,在上海进行抵抗,以迫使列强进行干涉。在必要时,可以不固守沿海,而是退保四川作为最后的抵抗基地。
法肯豪森对中国即将采取的抗日战略态势的演变进行了精准预测,这与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蒋百里主张将日军的进攻方向从北南吸引至东西,依托长江沿线的三级阶梯层层设防,最终退守西南,引导日军仰攻。
法肯豪森深入研究了中国当时的工业能力、财力以及官兵素质,他认为国军应首先转型为“轻装快速部队”,并据此制定了“国军60个师的整军计划”。
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有30万中国军队接受了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并装备了部分德式装备。
在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的指导下,针对即将爆发的中日战争,国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训。
法肯豪森曾赞誉南京中央军校的学生为“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
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已有30万部队接受了德国顾问的军事训练,同时,德国向中国交付的军火价值超过1亿马克。30个国军师基本实现了装备德式化。
此外,法肯豪森还协助拟定了一套“五年军火发展计划”。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包括汉阳兵工厂现代化改造在内的一批军事工业和研究所相继建立。
中国开始自行生产德国步枪的中国版——中正式步枪、汉阳八八式步枪以及马克沁机枪、20毫米、37毫米、75毫米火炮和82毫米迫击炮等。这些武器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
通过引进德国军事技术,中国国防工业初步建立,最基本的弹药能自给自足。同时,国民政府在各省督导修建公路,使中国达到了进行抗日战争所必须的“最低度的标准”。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德国在抗日战争初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援助。
尽管这些物资是中国购买的,但考虑到德国和日本同属一个阵营,这样的交易似乎并不合逻辑。
那么,德国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德国在二战时期的进攻策略主要依赖于闪电战,这种战术需要大量的装甲力量,尤其是坦克。
然而,坦克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钨,而德国几乎全部的钨都依赖于从中国进口。
除此之外,德国还需要从中国进口桐油,用于制作军人的雨衣和汽车的轮胎。
因此,为了维持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德国必须确保中国的稳定和安全,而中国购买这些武器装备并非直接用现金,而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
其次,德国在抗战开始之前派遣军事顾问到中国,其主要目的是试验和演练其战术。
中国成为了德国的一个战术试验场,德国在此试验了那些无法在国内进行的战术和武器。
这也是南京政府与德国达成的合作项目。
再者,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符合德国的利益。
德国原本希望日本能在东方牵制住苏联,但如果日本侵占中国,那么日本的实力将会受到削弱。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德国的重要战略物资供应国,如果中国被日本侵略,德国将失去这个重要的市场。
因此,尽管德国表面上对日本表示中立,但在暗地里,德国仍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直到抗战中期,由于日本的强烈抗议,德国才停止这一行为。
这段历史揭示了德国在二战时期的复杂心态和战略考量。
他们既想利用日本牵制苏联,又不想看到日本过于强大。
同时,他们还需要维护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