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我一个专业人才,靠淘宝客服指导干活?!(求订阅)
沈乐微微闭上眼睛,回忆着记忆当中,在灯下为妹妹制作玩具的年轻人,念头始终不能通达。不行,遇事不决问电脑!
他索性放下玩偶们,扑到电脑面前,一通检索。这一检索,还真大开眼界:
原来,bjd娃娃虽然是在20世纪末量产,它的起源,却要追溯到更早的欧洲。
20世纪30年代,德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汉斯·贝尔默,,开端制作真人比例的人形偶。
1934年,贝尔默出版了一本书《Die puppe》,其中包含了10幅人偶的黑白照片。
人偶身上皆组装“球状关节”,能随心所欲地,扭曲成各种姿势。
当然,因为超现实主义,和控诉某些东西的关系,这位艺术家存世的人偶,多少有点不符合日常的审美……
不管怎样,这位大佬的作品至少证明了,球形关节人偶在20世纪30年代,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而且技术上也有传播开来的可能。
玩偶屋的制作者,如果看到这本书,或者听人提过的话,要做出球形关节,也是有可能的?
毕竟,球形连接,或者半球形连接,在机械装置上面,也是存在的嘛!
唉,不管怎样,能够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就做出这种关节,技术也是非常不错了。
非但技术强,而且,阅读面要相当广,估计,英文也要相当不错。
而且,他就读的学校,教育水平也要很强,眼界开阔,才会有这样的书被他读到……
那位哥哥,那位宠爱妹妹的兄长,后来怎样了?能有这样的手艺,他后来至少是个八级工,没准会成为高级工程师呢?
通达了念头,沈乐平复一下心情,拿起玩偶继续研究。嗯,肢体掉落的原因,主要是里面的皮筋,经过漫长的时间,已经老化、松弛、断裂。
之前玩偶有异能力撑着,可以想站起来就站起来,想跳舞就跳舞,想表演大卸八块,随时给你表演一个大卸八块。
这会儿被他拿在手上研究,玩偶不开心,不想伺候了。力量一撤,本来就撑不住的肢体,瞬间回到原始状态。
“……行吧……”
沈乐长长地叹一口气。bjd娃娃就bjd娃娃,至少,这是现在的主流玩偶了。参考资料多,好查!
打开各种网站,关于bjd娃娃怎么拆、怎么装,怎么捆皮筋,各种视频教程,满坑满谷。
他耐下性子,把玩偶的衣服彻底解掉,肢体零件挨个儿拆开。一轮拆完,桌面上,零零散散,横陈着二十几个关节:
头、颈、手脚、躯干,各个重要关节,每一个都具体而微。沈乐一样一样拿起来检查,发现情况大致还好:
这个玩偶用的木材应该是榉木,木纹浅淡均匀,色调柔和流畅。上面只刷了薄薄一层桐油,很好地保留了木材本来的质感。
淡黄色的木头零件,在灯下反射着莹润的光华。七八十年时光流过,桐油已经慢慢氧化,颜色变得黯淡而醇厚,像是一段岁月凝结在了上面。
这个玩偶大约一直被主人珍惜保存,偶尔把玩,零件上包浆完整,几乎看不到磕碰、摔砸的痕迹。
比较大块的零件上,能看到细细的裂痕,不注意几乎观察不到。明显需要修复的地方,屈指可数:
一是玩偶内部,老化、断裂的皮筋,需要全部去除,重新替换;
二是作为支撑的细铁丝,也锈蚀严重。需要先行取出,判断其锈蚀情况,能否继续承担支撑作用,再进行下一步工作;
三是玩偶内部,与皮筋、铁丝接触的部分,能看到明显的污染痕迹。所有这些痕迹,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涂上保护。
“工作量不算大……”
沈乐嘘一口气,把玩偶胸腔倒过来,拍一拍,再拍一拍。胸腔里面,簌簌地掉下了一些发黄发黑的碎末,碾一碾,有点发粘。
他再把那个胸腔零件翻过来看,更多发黄发黑的东西,黏附在腔体当中,看着分外熟悉:
“这不就是普通橡皮筋吗?”
是他童年的回忆,是他现在仍然在使用的东西,是小学女生拉出长长一条、用来跳橡皮筋的东西。
橡皮筋这玩意儿,新的时候很好用,时间长了,就会发黄、发黑、发软,粘成一团。放在哪里,粘到哪里,扯都扯不开。
而且,哪怕把大团的碎屑弄出来,还会有很多黏黏的碎屑,粘在各个角落里,根本抠不掉……大佬你为什么要用这种皮筋?
就没有更好用的东西了吗?
算了,四十年代物资匮乏,也许对那位大佬来说,确实没有更好用的东西了……
至少,那种外面裹着布的橡皮筋,用来当裤腰松紧带用的,或者更粗一点、更漂亮一点用来扎头发的,实在太粗,通不过木偶肢体的孔洞?
“得了,慢慢清理吧!也不知道这么特殊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