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436章 击敌之短 (第1/2页)

第436章 击敌之短

一直以来,田泽都是将麾下士卒与武将拆分管理的,而且还明确了大齐的兵制。

除了少许亲卫外,各将麾下的士卒最多每隔三年就要逐步轮转一次。

这样一来,虽然带来了一些缺陷和问题。

比如士卒与将军之间捆绑不够,指挥起来不能如其他诸侯麾下将领一般对麾下部曲有着充分的把握。

而且士卒轮转会带来麾下部分部曲出现将士的熟悉磨合期,战力大打折扣。

但是,这是大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和维持稳定的必然选择。

如此一来,士卒们可以更加的忠诚于国家而不是将领个人。

而且,由此而来也带来了一大好处,那就是在屡次的磨合中,士卒们也会极大的增强自身适应力和组织力。

毕竟他们轮转到哪一将军麾下也是不一定的,个人的品性风格未必会与新的军队契合。

在磨合的过程中,只能通过不断的加强一什一队的组织力,来达到主将期望的要求。

中低层军官的指挥素质大大提升,连带着普通士卒的组织力也随之大幅增强。

要知道,这些士卒可是简单的也参与过统一学习的,不是中原诸侯那群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兵。

文化知识对于普通士卒而言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其实际影响却是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经过程昱的测算,同样是新兵,要达到田泽麾下正卒的标准,没读过书的需要的时间是读过书的三倍以上。

读过书的士卒意志更坚、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强,成长的潜力也更大。

同样的训练方式和时间,读过书的士卒对于上级命令接收和执行更快,彼此间配合更好,军纪更加严明,对于作战技巧也掌握的更加谙熟。

一开始时,很多武将对此还有所非议。觉得当兵的正事不干,每天还要抽出时间去学习,根本是本末倒置、不务正业。

但是当军中扫盲和学习工作执行一段时间后,他们才意识到其中好处。

纷纷表示,真香!

原本的抵制者直接摇身一变成为了坚定的支持者。

臧霸能够打造出那样一支有着后世的那支部队些许皮毛的山地军团,便是如此军制打下的基础。否则的话,即便臧霸的天赋再强,也做不到。

而郭嘉所出的计策,同样是建立在这一先进军制的基础之上。

“我大齐将士皆纪律严明、闻令而动,只需遣一上将统领十万铁骑,再由臧霸军从旁协助、关羽军作为后盾,青州之战便可万无一失。”郭嘉说道。

田泽闻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是他最喜欢也最经常采取的战略。

毕竟那么多的优势,如果不好好利用,那就完全是浪费。

拿下西凉,固然主要是为了免去攻伐益州的后顾之忧,但是带来的好处和连锁反应却不仅于此。

大汉十三州,产马的三州主要便是幽、并、凉三州。

田泽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将这三州尽数囊括于手中,使得中原诸侯没有了战马的来源。

尤其是此前经历过连续数次大战的情况下,各路诸侯的战马损失极为严重。而且他们当时都处于缺钱缺粮状态,几乎是砸尽了家底凑出的战马。

这就导致他们在损失后根本无法补充,麾下的骑兵数量大幅缩水,而且战马的质量下降极快。

毕竟养骑兵可不比步卒。士卒平时吃的差点还行,战马吃的差点可是会掉膘的,金贵的不行,而且是消耗品。

即便是田泽麾下的骑兵,标准的一人三骑配置,一场大胜仗下来,折损的战马也多半在两成以上。

战马但凡关键部位受点伤,基本就无法参战了。在纷乱战场上,别说是刀枪流矢之类,就是在极速冲锋的过程中地面上出现了些许明显凸起,亦或者冲锋的时间过长,都有可能会因此而受重创。

袁绍等人打的可都不是胜仗,而且都是硬碰硬的大仗,战马的折损更加恐怖。

现在真正能组织起来的精锐骑兵只怕能有万骑就算不错了,而且至多一人两骑。

这种情况下,田泽和袁绍等人拼骑兵,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敌不过的。

哪怕能打赢,却也打不起,更赌不起。

如今他们尚有骑兵在握,尽管不多,但起码也能有支撑一次大战的本钱。

而若是这点本钱都没了,那就彻底成了砧板上的肉了。

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一看!

在中原这种一马平川的地方,没有骑兵,但凡对手不犯蠢,就只能龟缩在城里死守,根本没有反击的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袁绍且不提,曹操会为了袁绍的青州而赌上自己的骑兵吗?

田泽不是只有夺取青州一个选择。若是曹操敢动用大规模骑兵入青州,田泽就敢调转方向围歼这股骑兵,继而攻打兖州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