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463章 纺织,数学,天文 (第1/3页)

李瑄一回到长安,就继续埋身于政务。

三月中旬,工部尚书崔光远陪同李瑄到达工匠司,验证新发明。

工匠司位于原本的十六王宅坊。

皇帝于乾元元载,己辰日下达诏书,诏令先登《大唐月报》,然后以活字印刷,同传天下。

诏令规定,凡文人、工匠、商人、黎庶等有一技之长,皆可创造器具,发觉未知,推应算学。不以“奇淫技巧”论,统为“发明”。

在《大唐月报》上的登文声明,技艺将改变世界,阐述工匠之长,涉及到方方面面。

李瑄用直辕犁变为曲辕犁举例子,最简单的改造,却使得百姓在耕种的时候更省时省力。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多的回报。

又着重点明,拥有“发明”者,不论出身贵贱,皆以重赏。

其中包括爵位。

开平民百姓,通过技艺光宗耀祖的先河。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才是王道。

以李瑄的威望,下达诏书后,无数匠人磨拳擦掌,那些心里有想法的人,废寝忘食地研究器具。

是以,工匠们称乾元元载的诏书,为“己辰工令”。

后世,也会被一批人坚信是工业革命起始的真正开端。

工匠司,除了本司的官吏,还聚集一批从各地远道而来的工匠。

他们互在一起,讨论并联系自己的技艺。

至尊亲临工匠司,震动整个工匠司。

毕竟崔光远也无法琢磨李瑄何时会至,今日下朝的时候,李瑄直接通知崔光远要到工匠司,还来不及准备。

整个工匠司因李瑄的到来,而蓬荜生辉。

在工匠心中,李瑄是最伟大的皇帝。

他改变工匠的地位,使工匠衣食无忧。

还特意成立工匠司。能亲眼目睹龙颜,激动地不能自己。

李瑄也亲切地向工匠们问好。

平易近人,赢得好感。

一番简单的交流以后,步入正题。

“至尊,此为绵织布机的发明者,陈三年。”

崔光远向李瑄介绍一名看似只有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草民拜见至尊……”

陈三年也立刻向李瑄拜见,诚惶诚恐。

“不必多礼。给朕讲讲纺车的效率如何,又如何纺织成布?”

李瑄看着眼前的一辆“纺车”,向陈三年询问道。

不可能亲身演示,毕竟从棉花变成棉布需要许久。

“遵旨!”

陈三年领旨,立刻来到棉纺织机旁边。

他是万年县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匠人技艺,多观看妇女纺织绢的全过程。

当棉花开始推广的时候,陈三年又看到从天竺传来的棉布。

他认为这些棉布太粗糙。在得知天竺诸国将棉布视为奢侈品,想与丝绸画上等号的时候,陈三年嗤之以鼻。

长安城外,沃野千里,开遍白花。

作为匠人,他知道一步生成的棉花,理应比丝绸便宜。

而己辰工令,又向陈三年干劲十足,他参照自古以来的纺车,经过数年时间,研制出棉纺织机。

新式的棉纺织机的各部零件,多达数百种,精密繁琐,看起来就觉得不一般。

作为发明者,陈三年能独立完成织布,对织布的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

陈三年捏着一团棉花,从棉花的起纱、梳理、捻合已经完成。

然后又向李瑄描述,将捏成一股的线拉过织布机上的针眼。

经线在织布机上垂直地挂着,纬线则是水平方向上的,它们分别由织布机的上下两个轴拉起,呈九十度交错的状态。

紧接着通过将交错的经纬线压合在一起,组织出横纹结构……

最后,织成的布需要经过处理,包括染色、印花、熨烫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效果……

从纺线到织梭,陈三年一步一步地向李瑄描述。

李瑄心平气和地倾听。

他自己也观察棉纺织机,他非一窍不通,能看出这是脚蹬式,从零件上,认为这棉纺织机于现在还是比较先进的。

“此织布机一天能织布多少?”

待陈三年讲述完毕后,李瑄向他询问道。

“回至尊,只要棉花完成选捻的步骤,一天可以织两匹到三匹的棉布。”

陈三年不敢夸大,保守回答道。

想提高产量,还得另寻他法。

即便如此,他的棉织布机,也远远优于域外国家制作的棉布。

“将未染色的实品让我一观!”

按照现在的生产力,两三匹足够多了。

一匹为长四丈,宽一尺八寸。

加上剪裁,一匹布能制作好几件衣服。

“至尊,这是草民用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