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李先生是张良韩信萧何三合一圣体啊!
其实,真要说富的话,还得是骷髅王的淮南最富。
袁术只占据了扬州的九江一带。
但其实力却能够稳压整个扬州的刘繇、许贡、王朗等诸侯。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南方开发的晚。
整个扬州的人口都集中在北方,也就是袁术所在的淮南。
并且此地非常适合屯田。
后来的邓艾就曾在淮南广开屯田,用七年时间得了三千万斛粮食。
可见此地有多肥。
可惜的是骷髅王不当人,在淮南折腾了几年,把这里搞得民不聊生,人竞相食。
接下来李翊提出来自己的构想:
“徐州诸郡之中,广陵最适合屯田。”
“我欲请主公拨款亿钱,配合陈元龙,开挖河渠,加快邗沟河道的建设。”
“然后引水灌溉,广积军粮。”
“同时,开通漕运的水路。”
之前陈登为了劝刘备同意兴修邗沟河道,只要了一千万钱的经费。
这其实连零头都不够,剩下的钱都是陈家自己出的。
现在李翊主动帮陈登索要经费,希望加快邗沟河道的建设。
同时兴修水利,开凿河渠,引水灌溉广陵的良田。
“……嗯,子玉有此志向,备自无不允之理。”
刘备向来从善如流,尤其面对的是李翊。
“未知广陵一年能收上来多少粮食。”
李翊拍着胸脯保证:
“以广陵之水利,陈元龙之才,一年不下百万斛!”
“唔,这可是一个巨数。”
刘备微微一惊,若是光广陵一郡便能一年贡献百万斛粮食的话。
那不管投入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历史上,曹操曾经任命农业家枣祗在许都屯田。
一年下来,就收获了一百万斛粮谷。
这里面的成功有两个原因。
一是豫州确实是非常适合屯田,后来的邓艾、司马懿都是在豫州搞屯田。
二是枣祗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家。
在他的运营下,
曹操是“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得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后面才有了挑战袁绍的实力。
这便是屯田制的好处。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疯狂兼并土地,加强自己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
而屯田制的实施,不仅能够抑制土地兼并,还能够使那些失去土地农民重新回到田里来。
荒芜的土地也能重新得到开垦。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
李翊有条不紊地为刘备分析。
“去岁我们在下邳屯田,已经证明了屯田制度的优越性。”
“既然有了成功的经验,政局又基本稳定了,那么可以试着在全州推广。”
“还是按照之前的政策,把耕牛借给百姓,用于农耕,然后按规定收租。”
“至于广陵,正如翊适才所言,须重点发展。”
“兴修邗沟河道,疏通漕运。”
“一来水利设施的完备,可以使农田的灌溉更加高效。”
“二来,漕运疏通之后,可以使我徐州大军顺着水路,沿江而下,加快行军速度。”
“为将来吞并江南做足准备。”
刘备耳提面命,认真听着。
对李翊独到的见解非常佩服。
他这位军师,志存高远,总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并且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确实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大贤才。
“军师在全州推广屯田,备并无甚意见。”
“只是广陵直面江南,容易受到袁术的侵扰。”
“今虽已击退袁军,若来日复来,只恐农事生产受到影响。”
刘备也知道广陵适合屯田,毕竟它横跨淮南淮北,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奈何此地太容易受到骷髅王的骚扰。
你说稻谷万一熟了,结果袁军过来抢割,那这一年不是忙活了吗?
李翊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便道:
“此易事耳,我们可在广陵常驻两万人,用作军屯。”
“每屯设六十人。”
“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时日一久,广陵自成徐州良田矣。”
说着,
李翊转头从房间里取出一物,交给刘备。
刘备一愣,“这、这是耕犁?”
“主公可有觉得此物与寻常耕犁有什么不同吗?”李翊问。
“……嘶,好像轻便了不少。”
刘备拿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