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十万哥:为河南规划战略的人,一定是一个天才
刘备所开出的条件,比之前李翊的还要优渥。
李翊仅是开出四十万斛粮秣,而刘备在这个基础上又提了十万斛。
并且他也了解张燕的难处,知他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所以也提出帮张燕求一道圣旨,有了“奉旨讨贼”的借口,应能暂时稳住手下那帮人躁动的心。
此前说过,张燕此来本就是希望求得河南的庇护的。
尤其当李翊已经开出一个咄咄逼人的条件时,张燕已经是进退两难。
现在刘备在这个基础上稍作回旋,无疑是给了张燕台阶下。
“久闻刘将军宽厚仁德,徐州之民皆乐戴之。”
“今日张某算是见识了。”
“既然刘将军如此有诚意,张某愿为国家讨贼!”
“一言未定,决不食言?”
“一言为定,决不食言!”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敲定了口头盟约。
刘备命人取酒来,他亲自向张燕敬酒。
两人各自叙礼过后,张燕复又开口问道:
“……那么,未知这五十万斛粮食,何时可以送到?”
这时,李翊站了出来,抢先一步说道:
“待张将军出兵时,粮食自然送到。”
张燕眼眸一沉,李翊提出的要求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黑山军与徐州仅仅只是达成了口头盟约。
徐州方面,若要直接输送粮食,未免有肉包子打狗之嫌。
所以,只有当黑山军真正出兵,确定与河南利益绑定在一块儿时。
徐州方面才能完全放下心,进而向黑山输送军粮。
“……善,待张某回去后,便会点兵,袭扰冀州西部诸郡。”
张燕断绝犹豫,正式向徐州表明忠心。
此前许攸与曹操各自带回来的河北情报有误差。
目前徐州方面还不确定袁绍,是否真的要起兵征讨公孙瓒。
正好借张燕的人马试上一试。
黑山军就地处冀州西部,试错成本低。
不过,即便袁绍真的在覆灭公孙瓒,河南方面也不可妄动。
一是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二是袁绍在黄河北岸是屯有重兵的。
按史书记载,袁军在黄河北岸至少有三十多个驻地,部署兵力充足。
不过好在袁绍有好谋无断的性格。
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官渡之战开打之前。
当时的曹操西南有张绣威胁,南面有袁术残余势力。
东面有刘备刚杀了徐州刺史,再次拥据徐州。
大本营许昌有小皇帝整衣带诏搞事情。
而关中的西凉军,也还没来得及切断。
等于这期间,曹操一直在河南之地东奔西跑,忙得焦头烂额。
这时候就有人建议袁绍偷袭曹操大本营。
尤其袁绍在黄河北岸本就屯有重兵,南下调集精兵轻而易举。
就连一向主张缓图河南的田丰,都在此时劝袁绍快速南下。
但袁绍却拒绝了,错失了绝佳战机。
这一优柔寡断的性格,无疑会成为河南击败河北的突破口。
袁绍越是年老,越是缺乏干大事的魄力,即干大事而惜身。
所以李翊根本不着急开打,慢慢准备。
等着袁绍主动来攻,这样他们河南出兵也会有更加正当的理由。
“我军部众身处大山之中,可以与袁军周旋。”
张燕向刘备承诺,“我军定能撑到明年开春,但到那时,形势可危。”
“我们需要河南的帮助!”
显然,当两家达成合作时,军粮输送也只是走个过场。
真正打起来,两家肯定是需要相互扶持的。
张燕此语,近乎恳请。
他在请求刘备,请求徐州不要抛弃黑山军。
当他们彻底站在袁绍的对立面时,就已经没有退路,与河南利益完全绑定了。
一旦河南抛弃他们,将他们当作炮灰弃子。
那么等待黑山军的,无疑是灭顶之灾。
刘备正色说道:
“张将军以备为何如人也?”
“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既然将军诚心与我州合作,备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若袁绍军来,形势甚危,备必然引兵亲至!”
善!
有了刘备的郑重承诺,张燕终于再无一丝顾虑。
时间紧迫,张燕也不多留,就此请辞。
刘备、李翊君臣二人亲自出城送别。
随后,李翊又将祖郎、费栈两位山越宗帅引荐给刘备。
刘备称赞二人识大体,说他们是弃暗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