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165章 我比老刘先有子 (第2/6页)

出选择。”

“这是为何?”

华歆有些莫名,现在孙刘两家可能要在长江上打一仗了。

到时候豫章就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补给地,对他们两家而言,是非常值得拉拢的对象。

王朗一捋胡须,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刘景升,仁义之主也!”

“只是其终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坐观时变。”

“天下名士俱避乱于荆州,刘牧尽收海内俊杰,却不知所任。”

“此必使国危而无辅。”

“今天下方有事,而刘牧坐保江、汉之间,足见其并无四方之志。”

言外之意,刘表的外交政策,始终是死保荆州。

不会过多干预荆州之外的事务。

王朗担心华歆投靠了刘表,日后豫章有难,刘表会不会全力施救。

其实,刘表想当周文王,天下很多人都看得出来。

但我们都知道,刘表错估了形势。

把群雄并起的汉末,当成了内忧外患的殷商。

他以为只要一直苟下去,就能夺得天下。

以至于在拥有强大的实力时,却不知抓紧时间扩张地盘。

诸葛恪就曾评价道,

——“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

“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

“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於是景升儿子。”

就是说刘表在荆州有那么强大的实力,不趁着曹操弱小的时候,把他兼并了。

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吞并二袁,蚕食河北、淮南之地。

等曹操腾出手来收拾荆州时,再多的计谋之士,也无能为力了。

荆州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很多人都劝过刘表,不能一直这样苟。

但刘表对此却振振有词,说这叫,“内不失职贡,外不背盟主。”

美其名曰是中庸之道。

不过正是由于刘表的中庸之道,才使此时的王朗对荆州信心不足。

王朗认定刘表保不住豫章,投靠他,等于是白白为荆州打工。

“若是不投刘景升,莫不是要我投孙伯符?”

华歆再出声问。

其实豫章周边四个诸侯,孙策肯定是下下选。

无论是名头上,还是实力上,他都是最弱的。

当然了,如果考虑到南方交州的士燮,那还有第五个选择。

可问题是,

连江东之地,此时都被认为是瘴地。

更加往南的交州,人口加起来还没荆州一个郡多,到处都是蚊虫、毒蛇、蚁兽。

这些自诩礼仪之邦出身的士人,谁愿意去那里安住?

“孙伯符其意颇猥,猘儿也,难与之争锋。”

王朗皱起眉,想起此前被其暴打的情景。

“其人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

“又有周公瑾,为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谋而有成,所规不细。”

“彼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华歆闻言,乃道:

“既然刘景升、孙伯符皆非上选。”

“景兴之意,莫不是要我去投靠曹操、刘备?”

正是如此……

王朗点了点头,“曹孟德位列三公,当世人杰。”

“刘备汉左将军,王霸之略。”

“今朝廷远在陈地,为曹刘二人所掌。”

“向者使孙逆讨柴桑,引之攻刘表,必是曹刘共议所为。”

“河南早晚要与河北袁绍一战,曹刘两家能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合力对抗袁绍。”

“此乃成大事之人所为也!”

说着,王朗忍不住竖了一根大拇指,盛赞曹操、刘备两人格局大。

凡是能够成大事的人,必是不会被感情所累,这是标准的政治人物。

王朗的话还在家继续。

“河南用李翊为谋主,其人足智多谋,弄江淮俊杰如稚儿。”

“听闻前灭淮南袁术,多用此人之谋。”

“现在李翊合河南之力,专欲对付河北。”

“河北强盛,若我等以少众从河南,曹刘必喜,以我为重。”

“况曹操、刘备俱有霸王之志,明德于四海。”

“以我观之,天下英雄,仅此二人而已。”

王朗认认真真地分析,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两人。

刘表、孙策等辈俱不足以成事。

投靠他们任何一个,都是没有前途的。

何况李翊的战略规划,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那就是,尽可能拉拢除河北之外的所有势力。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要你干河北,我河南一定帮帮场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