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就是条狗,也得托生在徐州
黄忠正式归附刘营。
赶巧刘备为了备战河北战事,新置一营,即将之交付给黄忠。
令他仍为中郎将,负责训练此营。
黄忠既然善射,则将此营设为神箭营,专门训练弓弩手。
黄忠欣然领过,即于校场上试试小伙子们的身手。
射箭极吃臂力,射术的训练更是需要经年累月方可小成。
黄忠也需先做考核,若不合格的,则不能成为弓手。
“所选多为精壮健儿,老将军尽管试炼便是。”
李翊走至近前,向黄忠介绍。
这些年轻小伙子都是他精挑细选的,很多都是孤儿,无父无母,无依无靠。
加入神箭营后,这便是他们唯一的家了。
至于成为孤儿的原因,自然还是受乱世的影响,死于战祸。
所以,他们从军入伍之后,不单单只是混口饭吃。
更多也是怀着对乱世的痛恨,誓要终结这混乱的世道。
李翊给他们灌输的思想理念,便是,“匡扶天道,救护苍生。”
只有有信念的军队,打仗才能爆发出卓越的战斗力。
黄忠闻言一点头,对众人喊道:
“射术要领,若无人引领,颇易误入歧途。”
“若要射箭,就需要寻一目标,名曰‘审的’。”
“若不懂如何‘审的’,便如盲人射箭,失之准心。”
这些新入营的小伙子,大多都是十三四岁,大一点的也就十五六岁。
按李翊的想法,让他们好生训练个几年,未来便能投入到河北战场中去。
现在都是一根根好苗子,自是不需要他们上阵杀敌的。
平日在军营校场里训练,也见了不少老兵射箭。
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
所以当众人见黄忠如此郑重其事的讲解射箭之法时,众人无不觉得诧怪。
射箭有那么难吗?
拈弓搭箭,然后射出去。
至于准不准,还不就是多练练的事儿?
何至于讲这般多的大道理?
故而有人不禁发问:
“将军,这箭矢之的,用双目看去便是了。”
“难道还有甚说法?”
黄忠见此,弯唇笑了笑。
老师最喜欢的,就是主动提问的学生了。
因为有了问题做引导,老师便能顺势讲解下去。
“用双目去看,当然无错。”
“然说来简单,其中却大有学问。”
“汝既发问,那我且问汝。”
“发矢之时,汝这双目该看向何处?”
呃……
那人有些傻眼,被闻得莫名其妙,怔怔答:
“自是看向欲射之处。”
哈哈……
黄忠发笑摇头,“非也,非也。”
“若如汝之所言,怕是连箭在何处都不知晓。”
“这箭一旦离弦,更不知射往何方了。”
说着,稍稍一顿,将铁胎弓举起,对众人说道:
“临发矢时,有人惯于目视箭簇。”
“亦有人惯于目视弓左,皆谬也!”
“若只看箭簇,只怕箭簇虽正,而箭杆不正,所射之箭必然偏斜。”
“若目视弓左,虽能看清目的,箭矢却被弓身遮挡。”
“此将难以辨视箭簇,不知箭簇位置指向,便不过是乱射一气罢了。”
众人皆聚精会神的听着,包括李翊在内。
李翊虽不用上阵杀敌,但平日锻炼身体,也喜欢射箭玩玩儿。
这已经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
只有亲身射过箭的人才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
此外弓箭手之所以难训练,是因为他不止要练箭术,还得练近战肉搏的能力。
古人云,“临阵不过三矢。”
意思是真当两军对垒打起来了,人家的骑兵冲过来。
给弓箭手留足的时间,就只够他射三箭的。
至于躲在人群后面抛射,这也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古代造箭成本很高,你真要射箭,就必须得给我射准。
哪能当加特林一样胡乱射击?
所以,为什么说陈王刘宠那三千蹶张士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呢。
因为那都是正宗的弓弩手,训练成本极高。
黄忠继续侃侃而谈,将自己多年的心得教予年轻后辈。
“故射箭,目之所视,不可单看一处。”
“应起自箭杆,连至箭簇,再延之直达于箭矢之的。”
“如此一来,欲射之的,大小远近皆了然于心。”
“此为‘审的’之正法也。”
说着,
黄